查看原文
其他

迎风一刀斩 | 张彻你都不知道,还敢说你喜欢武侠片?

迎风一刀斩 骚客文艺 2018-09-19

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9min

为什么放这首歌,你看下去就知道了

大才子倪匡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来显摆自己,当然不是那么浅白地吹嘘,而是借给两个名人帮忙来表现自己的功力:

屡替张彻编剧本

曾代金庸写小说

金庸是家喻户晓的高光人物了,自不必说,当年办《明报》时因为出差不便创作,找过倪匡代笔连载小说《天龙八部》。

但,张彻是谁?

张彻

张彻——武侠功夫片的立派宗师

张彻本名张易扬,1922年出生于杭州,成长于上海,1949年到台湾,导演首部电影《阿里山风云》,并创作了由传唱至今的电影主题曲《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后辗转到香港开始了几十年的银色生涯。张彻是华语电影武侠功夫片的开创者,人送绰号:百万导演。2002年6月22日,逝世于香港。

16年前的香港影坛持续低迷,除了回光返照般的《无间道》提振了一下人气外,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事儿了。可是对于香港电影人来说,在2002年9月5日《无间道》上映前的好一段时间,他们都在消弭痛失张彻带来的悲伤。

对于港人来说,张彻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深刻记忆——《独臂刀》《刺马》《金燕子》《水浒传》《荡寇志》《大刺客》《五毒》等等近百部武侠功夫片的贡献,香港电影史上首位单片票房超过百万的大导演,以电影艺术水准来说,他未必及胡金铨,甚至是李翰祥。但他开创的华语武侠功夫片类型,带出来的徒弟狄龙、姜大卫、李修贤等,以及受他影响的吴宇森、徐克、杜琪峰等影视人才,却是香港电影繁荣二十多年的最坚实基石。

时至今日而言,真正由华人创造的电影类型,也只有武侠功夫片这一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彻是华语电影类型的创派掌门人。

作为屡开时代之先的武侠片大导演,张彻还挖掘出无数巨星,拍片百余部,共收有六代弟子,几乎个个都是流行一时的大明星。

有一部电影云集了张彻从60年代开始到拍片时的几乎所有“契仔”(即干儿子)——从《独臂刀》出名的王羽,到二代的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王钟、陈星,三代的戚冠军、梁家仁、李修贤,四代的鹿峰、江生,五代的程天赐等。这部片子便是《上海滩十三太保》。

刘德华很自豪地说,我们这一代只有我一个和张彻合作过。

刘天王指的是以他、梁朝伟等人的五虎将等后起之秀,那是20世纪的80年代,已经是张彻导演的暮年。《上海滩十三太保》也差不多是他最后一部质素相对较高的作品,彼时尚有些婴儿肥,鹰鼻俊秀的刘德华,顶替了因车祸而丧生的张彻三代弟子傅声。

2009年陈可辛、陈德森几乎是复制了此片,成为那一年的票房吸金之作,名字叫做《十月围城》。

导游陈德森现场指导谢霆锋

《十月围城》虽然场面更宏大、情节更紧凑、武打场面更漂亮,但是缺少新意就棋输一着,阵容上虽然有甄子丹、谢霆锋、胡军、黎明、梁家辉等明星出演,但和星光熠熠的《上海滩十三太保》相比,仍然逊色太多。

《刺马》——武侠类型片的集大成者

2007年,向来以文艺片拍摄见长的陈可辛第一次翻拍了张彻的作品,片名叫做《投名状》。翻拍的是张彻的名作《刺马》。

《刺马》亦是当年领风气之先的佳作,当时的观影人群是比较抵制辫子戏的。因为港片的大票仓是南洋,对于当年满清的腐败无能,当地华人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当时的漂亮小子狄龙、姜大卫对于剃头也比较抵触,于是张彻创造出了不剃头留鬓角的新式辫子戏,自此开始,流行华语影视圈几十年。

虽然在大陆没有公映过,但是《刺马》的名声及影响力却极大。张彻自己也一直比较得意这部电影,以至于在电影上映20年后又重新改写剧本,拍成电视剧《刺马》。由中年发福的姜大卫接棒出演马新贻,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轰动一时的荧幕佳作。

相比《投名状》的大陆实景拍摄,《刺马》的邵氏片场略显寒碜;武打设计上,刘家良的拳拳到肉风格不如袁和平的华丽精致。但是《刺马》的角色表现更加丰满,狄龙版马新贻相比李连杰版少些阴郁,更显得野心勃勃;陈观泰版黄纵的粗豪鲁莽比刘天王版更为自然;姜大卫版张汶祥更是比金城武版多了不少灵气。主线的马新贻与米兰情感纠缠的细致展现方面,狄龙和去年逝世的井莉也超过了李连杰和徐静蕾的表演。

在《刺马》这部戏里面,张彻电影的logo性特质“阳刚”、“赤膊热血”都有完美展现。可谓是武侠功夫片“暴力美学”的一次大铺陈。

图by  《刺马》

图by  《投名状》

可以说陈可辛突破旧版的几乎全是技术上的,而在故事完整性以及清洁的感染力上,一向不够严谨的张彻偏偏以细致胜出一筹。

狄龙凭此片获得影帝殊荣,从此与姜大卫并肩。当年的狄姜二人几乎是形影不离,但不过几年后二人因理念不同竟渐行渐远至被传媒传出“闹掰”的传闻,亦真亦假,亦假亦真。

电影的副导演吴宇森则深受此片影响,多年后和张彻的另一学生午马分别拍出了现代版的《刺马》——《喋血街头》和《西环的故事》。午马的电影平庸到鲜有人提起,吴宇森的作品则桎梏于恩师的成就及自己的野心,使之成为90年代成本最高的电影,结果导致口碑虽好但票房惨败,靠《纵横四海》才堵上老板的窟窿。

吴宇森当年本来是姜大卫推荐给张彻当演员的,但张彻看看他后连连摇头说不适合当演员,适合当导演。江湖传闻未必真实,但吴宇森一直感激张彻的提携倒是真的,吴宇森曾说自己能在好莱坞成功,是因为他始终记得张彻的话:“以西方技巧传达中国文化精神。”

1986年《英雄本色》之前,吴宇森是和周润发、狄龙一样混得不甚如意,但电影上映后成功改变了三人的境遇。

图by  《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虽然翻拍龙刚的60年代同名作品,但是电影展现出来的兄弟情谊、江湖义气、暴力美学却一直是根深蒂固在吴宇森心目中的,而这全部来源于张彻。

和吴宇森共同创作了《英雄本色》的徐克在谈到张彻时曾经说过,张彻电影是他那一代青少年成长的浪漫精神体验,在张彻电影里,他给我们不断地重温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种感觉。

《独臂刀》——暴力美学的源头之作

对于徐克以及他那一届观众而言,张彻创造香港票房第一个百万票房的《独臂刀》是他最好的电影回忆。张彻完全异类于当时的电影手法展现成为他们成长中激励人的某种冲动。

图右为王羽,《独臂刀》主演。图左是李小龙

也就是从《独臂刀》开始,张彻基本确立了自己电影专有属性的关键词:阳刚、暴力、血腥、赤膊、血花四溅。那之后张彻更是把自己电影中常出现的“盘肠大战”、“赤膊血战”等彻底演化成张彻美学具象和图腾符号。

同时他和李翰祥成为了港片中最爱让演员脱衣服的导演,只不过张彻热衷的是男演员杀到兴起,除掉衣衫,遒劲刚猛;李翰祥的则是女演员,情到酣处,罗衫褪去,香艳非常。

作为忠实粉丝的徐克,在90年代中期也翻拍了一部张彻的作品以向童年偶像致敬,这就是徐老怪的文艺武侠片《刀》。因为版权等原因,没法照搬原作和原名,但这也正和老爷的心意。

当年《独臂刀》横空出世,让以黄梅调影片为主的咿咿呀呀的香港影坛娇躯一震,男主角热血的王羽迅速成为张彻一代弟子中的旗手,票房号召力极强。后来他跳槽到嘉禾以后,还拍了数部《独臂刀》的衍生片,成为邹文怀和何冠昌的吸金利器。

图by  《独臂刀》

而徐克的《刀》则让赵文卓在仅仅22岁的年纪就到达了自己演艺生涯的巅峰。电影虽然叫好不叫座,但是得到翌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两项提名,并成为1996年台湾金马奖华语电影观摩展的作品之一。

徐克成功地将张彻的暴力美学与自己的天马行空结合到一起,拍出了武侠文艺片中的经典作品。

而且,张彻的影迷并不局限于港台、大陆及东南亚。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洛杉矶的一个普通录像带租售店的店员,多年来痴迷于香港的功夫片,尤其是张彻的电影,认其为功夫片和CULT片的鼻祖,经常观摩并形成心得,甚至自己动手拍成本极低的电影,并终于在1994年拍出了一部举世惊艳的经典电影并将那一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斩获,那就是《低俗小说》,这个粉丝名叫昆汀·塔伦蒂诺。

后来他在拍致敬《刺马》的电影《杀死比尔》的时候曾对演员刘家良说,他最喜欢的张彻电影是《五毒》,认为它虽然没有张彻标志性的盘肠大战和兄弟基情等,但黑暗、冷峻又阴毒,完全是百万大导的世界性眼光导演理念。

图by  《杀死比尔》

江湖——张彻与弟子们的爱恨情仇

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冲击下,张彻早已卸掉了邵氏金牌导演的光环。基本上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张彻电影在票房上就不太灵了。多年不变的老基调、老套路及急功近利导致的越来越糙的制作,让他的电影不再卖座,但刚刚开放的大陆则成为他探险的新大陆。

不同于昆汀的痴迷以及徐克的美好少年体验,张彻电影于我等大陆观众、影迷来说则五味杂陈。

由在大陆收的第六代弟子徐小健、董志华主演的《大上海1937》当年上映时一票难求。我仍然记得30年前电影上映那天,眼看电影都过了上映时间,我仍然没法买到票看不上时的那种难过。第二天同学们吐沫横飞地谈论“小刀杨凡”“林怀部”时,我只能无限畅想那激情四射的动作场面,竟成为很长时间内最美好的一段幻想。

英年早逝的张彻的第四代“门徒”傅声,图为他扮演的哪吒

张彻的另一部电影则彻底成为了我的噩梦,那就是《西安杀戮》。这部电影里不仅有他标志性的热血赤膊、盘肠大战,更有让我产生至今仍有余悸的两场处决场面。

一个是勾喉签。是将犯人的嘴掰开,一支锋利铁钩伸进去一下勾断喉管。另一个是坐门钉,是将犯人两肩按住直接让其肛门插入地上固定的一根近米长的粗长钉。两种杀人方法都是杀人不见血,残忍到不行。

在大陆接连拍了几部电影的张彻,终于江郎才尽。后期拍摄的《西行平妖》简直粗劣到不忍直视。而多年来票房不利,甚至赔光了他几十年挣来的老本儿。堂堂百万大导演,竟然连豪宅都没有,只能蜷缩在邵氏片场里的免费宿舍,折戟沉沙,从此退隐江湖。

人不在江湖,但江湖没有遗忘张彻。1989年,张彻的弟子们为庆祝老师导演40周年,由当年最不受他重用的李修贤和他的爱将姜大卫串联起其他弟子及业内明星,由多年的张彻电影御用编剧倪匡写剧本,吴宇森和午马执导了《义胆群英》。

片子虽然一般,但是阵容“奢华”得令人咋舌。除了上述的契仔阵容,更有黄霑作词谱曲兼演出,邵氏老戏骨赵雷、岳华、秦沛、袁和平、恬妞、邝美云以及即将大火的周星驰等人参演。

1989年,众弟子齐聚庆贺张彻从影40年。左起:李修贤、午马、陈观泰、张彻、姜大卫、吴宇森和狄龙。

影片排场巨大,但影片质量却太过一般,票房更是平平,那一年的票房冠军是周润发的《赌神》,影片又叫《还我至尊》,好像倒是这个片名应该换给致敬张彻的《义胆群英》。值得一提的是,周润发在影坛的成功还是从张彻式影片《英雄本色》开始的。

《义胆群英》这场超豪华群英会既然是献给张彻开创的曾经如日中天的武侠世纪,也就从某些方面让人可以容忍甚至忽略掉电影本身的问题,倒是参加了拍摄的每个人都满心欢喜。

最让人动容的是片中姜大卫将女友介绍给自己的兄弟狄龙,说“我十几年的好兄弟龙哥”,演得风轻云淡,说得却情意深重。片外,狄龙和姜大卫已经多年不联络形同陌路,但因一部电影又串起了曾经的兄弟情谊。那之后,虽说再不会恢复到当年的兄弟同心,但是面对媒体,都不吝将溢美之词献给对方。

姜大卫是张彻最心爱的弟子,少年时期的他瘦削如刀,嘴角永远有坏坏的迷人微笑。他也是张彻弟子中第一个获得影帝(电影《报仇》)的人,也是张彻70年代票房的最佳保证。

2002年张彻去世,姜大卫和李修贤全力操办他的后事。张彻一生无子女,姜大卫率一众张彻契仔操持了一场让蔡澜评为“场面动人”的丧事。致辞时难过得说不出话来,率领众师兄师弟一起给从未叫过“契爷”的张彻磕头并痛呼“契爷”,成就了百万导演一生中最后一次“盛会”。

再闪回到《义胆群英》中。倪匡之子倪震热衷泡妞之余,也喜欢在电影中客串演出。在这部向张彻致敬的电影中,他扮演了姜大卫身边的混混小跟班,背着小马哥的台词天天想着闯世界杀出一片天地,最后决战里效仿小马哥枫林阁花盆藏枪,搞笑之余又阴错阳差扭转大局。

当时不仅是《义胆群英》,就是在其他电影里,模仿或者调侃小马哥,已经是种时髦,似乎也在用潮流更替的方式暗示老前辈张彻,无论多流行,终于有过去的时候。

图by  《义胆群英》

我想张彻对此是有认识的,他留给世人的自评诗句可见,

落拓江湖一剑轻,

良相良医两无名。

南朝金紫成何事?

只合银幕梦里行。


-  推荐阅读  -

迎风一刀斩 | 贪污五亿安享晚年,经历被拍成多部电影,传奇探长吕乐的开挂人生

迎风一刀斩丨《无问西东》的王菲,那个独一无二的清流又回来了


封面图by  《独臂刀》

值班主编 | 董啸   值班编辑 | 李星锐

这是第 374 篇文章

- END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soul客文艺:易见》为“骚客文艺”MOOK系列的第二辑,由华文天下图书出品出版上市。每个人都曾经如此颓丧,每个人却都在奋力一跃。世界并非冷若冰霜,还有温暖在暗暗滋长。如同断了电的夜晚,有人也会点着蜡烛找到你,微光摇曳下,莽莽余生里,你们是那一段的同行者。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当当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